2017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的最后一个主题日活动——人工智能产业投资论坛,已于11月19日顺利结束,也为创业周划上完满句号。
论坛期间,曾任清华企业家协会主席,现任源政投资董事长、深圳创新总裁俱乐部常务副会长的著名天使投资人杨向阳,作为压轴嘉宾登场,发表一场题为“人工智能的初创未来”的演讲。
他以风趣诙谐、深入浅出的语言,向从业者提出了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建议,并就人工智能和创业投资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了影响,进行了一番预测。
核心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未来趋势,必然值得投资。但它现在还非常早期,谈不上浪潮,不太可能像移动互联网一样,形成大批量波浪式的创业形态,因此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需要一再审慎。
以下内容来自杨向阳的演讲全文,文字由AI森林整理:
映初让我参加这个论坛,我很高兴。几年前,他有一天突然找我,说要和我聊点事,我就说,行你来吧。结果,他过来后说想做一个基金。我说做基金很好啊,你投什么?他说专门投人工智能。
当时我一听,蛮惊的。我说我是一个特别不靠谱的人,做特别不靠谱的事,今天我终于听到一个比我还不靠谱的人,要做一个更不靠谱的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还是一个言必谈移动互联网的时期,O2O还没有兴起,李开复还不敢到处讲人工智能。他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其实就是想搞人工智能,但那时人工智能真的是不受待见
所以,映初说要做一个人工智能的专门基金时,我还是蛮担心的。可是,因为我一直都在做不靠谱的事情,看到有兄弟做不靠谱的事情,我比较兴奋,于是就表示支持他。
没想到一条“狗”(AlphaGo)救了王映初。人工智能这件事,说早也不早,说晚也不晚,起码有50年历史了。我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数学时,会学到数学模型,后来学概率统计,也和这方面有关系,当时我们称之为专家系统。
那时没敢说智能。可是,到了今天搞双创周、三创周还是什么会议,没有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办了。
但人工智能真有这么厉害吗?真的能成为未来的趋势吗?会以什么形式发展?关于这些,很多人一直在思考,很多人一直在探讨。今天,我想火成这样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人工智能。
今天在这里,我听了很多大咖的演讲,大家对人工智能有各种诠释、案例,非常热闹。这也反映出,人工智能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社会。它之所以大发展,是因为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计算力。人工智能不是猜的,不是想的,就是算出来的。计算力发展到今天,对付目前要算的事情是够用的。再加上用计算、GPU、CPU,还有光子,还有量子。量子计算也蛮厉害的,今年年初,IBM只有一台5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开放出来给大家测。当时宣布会做到16个量子比特,但前几天他们公不说,已经造出了20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
二是数据。要计算,就需要数据。经过互联网的充分发展,现在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每天各行各业还在产生数据。当人们开始关注大数据的时候,数据已经变得越来越干净了,也不是问题了。
三是算法。人工智能一直没有真正走到智能,就是因为算法比较笨,特别简单的一件事还要从头一遍一遍来,这肯定不靠谱。目前为止,比较牛的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确实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了它之后,人工智能才慢慢开始走到一个比较实用的结果。
另外,传输力应该也不是问题了,将来的光子通讯、量子通讯包括5G,会解决现有的问题。
综合起来,人工智能一定会走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带给人类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感受。
刚才的嘉宾张成讲到,无人驾驶汽车更多是依靠感知。什么叫感知?能看、能听、能触、能摸、能测距,这是感知。
其实还有认知,那就是,你是看到了,但看到的是什么?一个小孩说这个是红的,说这个是猫。你现在用几十万美元设备看的东西,它无法告诉你这是什么东西,你还要认知。
认知的事情如何解决?全世界有很多的科学家都在做,有些已经解决得不错,但是大多数事情还没有解决好。
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只走了一小步。为什么说是“一小步”?大家想一想,著名的两只狗,AlphaGo和波士顿那个可以翻跟头的机器狗,它们可以用来做概念,但能真正走到应用吗?
这么一只大狗,动力感知做得不错,动力系统做得不错,各种关节似乎做得也不错。如果是一个活人,比如是我,走到这个楼梯时,即使看不到,也马上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然后会自动调整我的体态和姿势,我不会摔下去。但是,在没有设定的场景中,一只机器狗是完全不能走路的。
另外,这只狗要完成这些动作,动力哪里来?带电池吗?现在的电池能量密度最高也就是每公斤300瓦时。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机器狗如果带一个几十公斤、上百公斤的电池,要怎么去完成这些动作?即便接个电线来供应能量,也可能会出问题。日本福岛电站出事后,因为核泄露,人进不去,美国就派了机器人去,但进去的时候是拖着供电线的。
现在还没有发明用核做动力源的、便携式的机器人。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现在,真的还是非常非常的早期。
映初希望我谈谈人工智能投资、创业的事。刚才我讲那么多,就是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人工智能的创业应该怎么做,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尤其是中国,什么事情都喜欢说成是浪潮。但是,一个真正的浪潮是有基本规律的,那就是能形成连续不断的推动动力,才可能形成波、形成浪。投资界的人士,应该好好想想,人工智能的创业是不是这样的态势?当初移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可以批量地投,总结出“赛道”等等一堆的东西。可是,人工智能存在赛道吗?会形成波浪吗?
我的一家之言是,人工智能不会形成一个大的波浪。人工智能跟移动互联网有非常本质的区别。移动互联网出现时,因为技术已经奠定了基础,一个小的团队就可以开发一个APP或者别的东西,并且快速传出去,还可以低成本试错、低成本地探测客户。
但是人工智能不行。人工智能要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波人去算,从方方面面做很多工作,就像联车科技张成说的,需要探头等等集合在一起,技术要求很高,制作、研发、测试的成本也很高。因为这么多年,全世界培养的能做算法的,能做人工智能技术的,就那么一小部分人。
比如,一个人昨天还在做主持人,今天想创业,做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这是没有问题的,开发H5和APP,随手可以找到一拨人,技术也是开源的。
但人工智能不行。它是一个案子一个案子来的,每个案子会走一个周期。比如,全世界做无人驾驶的团队大概有几百个、上千个,但这一类的公司未来90%会死掉,甚至95%。
为什么?因为无人驾驶的使用者不是驾驶者,不是买车的人,而是造车的人。一个车厂要选择系统,一定要测试,看可靠性和安全性。
两年前我就说,无人驾驶未来一定有几家大公司要开源。现在事情成真了。
第一个这样做的是百度,把无人驾驶的平台开放,若干车厂大家联合来做。前天,腾讯也在广州和广汽达成了无人车的合作,他们的系统也会做支持。谷歌和利夫特合作,谷歌赋能利夫特,利夫特用它的场景开始训练。
一个独立的小公司要做无人驾驶技术,最后想用到车上去,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我的看法是,人工智能不太会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成为一个波段的创业形态,反而是一个案子一个案子来的。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战斗,可能五年就结束了。大公司垄断了,现在谁要再做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公司很难,再出一个独角兽也很难。
但人工智能不同,你只要是在某一个场景、某一个应用中能做好,能让生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那照样还是可以做。现在看来,各行各业都会人工智能化,或者用人工智能改造。也许有些事情今天做不到,但不代表明天做不到。明天做不到,不代表后天做不到。
人工智能,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事情,对整个创业、对产业界可以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一定要投人工智能。从创业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初创的小团队企业来,应该找一些了解的场景、了解的行业来做人工智能,底层的就不要碰了。
人工智能这一波,我们一定要关注、要拥抱、要学习,但不要希望再像前面移动互联网一样,形成一个大的浪潮。
对投资来说,也应该是比较谨慎的。大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说一个人工智能的项目,不进行估值,觉得能跟进去就不错了。这是有问题的。
我们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不管你是不是人工智能,你做的是什么?服务的对象是谁?客户是谁?你的成本是多少?收益是多少?市场规模有多大,不管你用什么招,最后可以把这些事情说清楚、看明白,还要看你做的壁垒有多高?并不是只要人工智能就一定有前途。假如你能做到1,别人却能做到2,你还是死路一条。
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还有一点不同。移动互联网只要砸钱就砸得出来,因为只要过了一个边界,未来的投资就是零,一开始升,最后就停在这里,但长尾效应可以覆盖以前的成本。
人工智能不是这样的。你这几个人不懂更高级的算法,给你多少钱都没有用,。你说给我钱去MIT找一个,但发现已经都被人挖走了,你再培养人需要时间。如果靠砸钱就行,我们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应该很多。有些事情,不是砸钱砸得出来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