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医生了,你愿意找AI看病吗?

人工智能不管怎么+,都不能、更不允许改变这个行业的根本初衷,否则就是犯罪。

AI似乎有点过热了,热的似乎要“脱轨”。

从1956年被四位美国科学家提出概念以来直到到2016年,整个人工智能AI的第一个60年几乎波澜不惊。尽管有“三起两落”的曲折过程,但好像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不过从近年开始(有人说2016年是AI元年,有人说应该是更早),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学术界到产业界,从产业界到资本市场,人工智能正在通杀四方,且有越来越猛的趋势,让人心惊胆颤、猝不及防。

blob.png

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以“硬科技”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商业化全球大会拉开帷幕。除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了人工智能近期的种种,还在努力让这个疯狂的AI回归理性而健康的轨道上来。

11月7日-8日,以“硬科技改变世界,硬科技引领未来,硬科技发展西安”为主题的2017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正式拉开帷幕,当文化古城和新兴技术融合,我们看到硬科技各个领域的创新思维的激荡。

据了解,本次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由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及多场系列活动组成,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八路军”领域为重点。

在这场大会上,“人工智能+未来医疗”无疑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希望能为业内做参考之用。

樊代明院士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攻关、国家重大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是首批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17年6月23日,樊代明获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之杰出大学校长奖。

500篇 VS 5篇,有用的论文才是好论文

一直以来,国内的科学界都有一个顽疾,那就是技术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走向应用的过程,异常艰难,有时候甚至会数年停滞不前。由此也造成了一种奇怪现象:各种论文满天飞,而产业界却依然嗷嗷待哺。

blob.png

在医学领域也是一样,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级的医生,动辄都能写几十篇、上百篇论文,涉及到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看似繁花似锦。但是真正到了临床验证,到了将技术用于治疗的时候,往往会脱节,往往是“报告厅里唾沫横飞,手术台上手足无措”。

这可不要人命吗?

“不是说写论文不行,而是说要写了有用,写了能真正用于临床治疗。”樊代明院士说,“比如有一个医生,一辈子只写了五篇论文,或者八篇论文。看似很少,但这些论文是他在临床过程中已经总结出的经验,对病人有用,这就是好的论文!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当千百万的医生各自都写出这样的论文以后,就形成了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不是很好嘛?

“而如果我们完全地按照科学家的要求,一个人写几百篇,其实到最后它很难整合作为医学治疗中去,这是我的观点。”

“人工智能+未来医疗”的核心基础是“医疗”

作为硬科技“八路军”中的重要一员,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技术应用由来已久,也有了很多成熟和成功的案例。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是“人工智能+未来医疗”的一大典范。

如果没有医生了,你愿意找AI看病吗?

在美国,达芬奇机器人已经非常普及,在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全国5000多家医院里,达芬奇机器人的装机量已经达到2200多台。

在中国,售价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过去三年中分别卖出10台(2014年)、13台(2015年)、15台(2016年),分别增长了30%,15.4%,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中国大陆的装机达到了62台(截止2017年3月4号)。在过去7年中,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更是基本实现了每年翻番的增长,尤其是在2016年,其全年手术量突破了1.5万台,达到了近1.8万台手术。

12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7-11-10
如果没有医生了,你愿意找AI看病吗?
人工智能不管怎么+,都不能、更不允许改变这个行业的根本初衷,否则就是犯罪。AI似乎有点过热了,热的似乎要“脱轨”。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