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影响就业有限,机器人冲击效果逐步显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专家王君、张于、张义博、洪群联日前撰文剖析《人工智能给就业带来挑战》。文章指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技术进步下的职业极化在我国"机器换人"浪潮中已初见端倪。随着未来"机器换人"、人工智能的推进与发展,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可能会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等衍生问题。

文章指出,自20世纪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发展热潮逐步出现,推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加速深化,引发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猜想,并且极有可能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支撑性技术,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再次重现对"机器换人"的恐慌与焦虑。

AI影响就业有限,机器人冲击效果显现

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但从长期影响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技术进步分为导入期、拓展期和衰退期,不同时期对经济社会影响不同,表现出就业效应的差异。从三次技术革命发展历程看,随着大量颠覆性技术的涌现和应用,造就了经济繁荣,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但是随着技术创新枯竭或断层的出现,则预示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失业率的高攀。

专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导入期,对我国就业影响有限。机器人技术刚进入拓展期,目前机器人应用已经从最初用来完成枯燥的、危险性等不适宜人类完成的任务拓展到了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国防以及空间探索等各个领域,对就业的冲击已经初步显现。未来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后可能重构全新的产业生态,对就业的影响也将是革命性的。目前国际上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因素对就业长期影响的预测,大都是根据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现有工作职位的影响变化进行估算,大多充满悲观情绪。

新技术将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就业

文章认为,未来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体力类和认识类的程序性工作,非程序性工作可能会受益;一旦人工智能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不仅将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模式、提升生活质量,更有可能会对劳动、就业乃至社会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引发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就业创造效应初显,亟待培育壮大。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形成和发展,机器人制造业初具规模,直接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围绕机器人技术产生了专业技能培训、机器人租赁、工作站式机器人或整厂式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等新型服务和业态,不但直接创造了相关工程、金融、租赁、培训等领域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机器人制造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机器换人"将大量就业机会留给国外

目前国内缺乏既懂得机器人研制操作,又熟识企业所在行业工艺特点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研究的领军型人才以及大量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也存在很大缺口。由于目前我国机器人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以中低端机器人为主,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三大关键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可能产生在国外。我国机器人无论是应用还是制造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拉动的是国外机器人和关键部件制造业的增长,为国外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国内的就业创造效应反而不明显。

多措并举平抑技术对就业负效应

专家们建议,要充分重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影响,统筹协调人才、就业、科技、产业、教育、社会保障领域的相关战略和政策,未雨绸缪、综合施策。以培育新兴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劳动力素质适应高技能岗位为重点,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提升就业数量和质量,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共同分享新一轮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实现人、技术、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放大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就业的创造效应。注重和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强对引进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利用;建立统计监测分析,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提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重视培养和引进中高端人才,提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确立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教育平行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与机器人、数控技术等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缓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就业替代效应。实施全国新技术应用人才培训工程,支持采用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升级的人才培训;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力度,建立企业培训需求反应通道,汇总需求,提供组织培训服务方案。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失业人员扶持政策,避免就业动荡带来的社会风险。健全失业预警机制,推动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从福利保障向促进就业转变,建设和完善普惠性的基本社会保险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的失业救助和再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高素质劳动力实现更高水平就业,给予失业再就业人群资金支持和制度倾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赞助商
2017-10-20
AI影响就业有限,机器人冲击效果逐步显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专家王君、张于、张义博、洪群联日前撰文剖析《人工智能给就业带来挑战》。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